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信息服务网-浅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内涵
申领网站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邮箱登陆 | 关于我们
欢迎进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信息服务网!
  • 用户名:
  • 密  码: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精选
>> 浅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内涵

浅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内涵
   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刘晓洋

【摘要】当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国际贸易中限制市场准入的一个重要手段,成为继传统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之后的重要贸易保护手段。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更加隐蔽和合理的特点,因此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阐述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内涵、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以及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等。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内涵
1.技术性贸易壁垒定义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进口方采取的限制或禁止进口的各种技术性措施,它是属于非关税壁垒范畴。具体而言,是指由于各国或地区对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以及标签标志制度等技术要求的制定或实施不当,而可能给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在 WTO 框架下,技术性贸易措施是指在国际贸易中,成员方为了保护国家或地区安全,保护人类健康和消费者权益,防止欺诈性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保护环境和动植物安全,而采取的一些技术性贸易措施,包括包装、标记和标签要求在内的各项技术规章、标准以及合格评定程序,这些措施可能成为其他成员方的商品或服务进入该方市场的障碍。
2.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背景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技术背景。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地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侵蚀和破坏。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尽可能减少由于国际间生产贸易而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因此采取必要的贸易保护措施限制或禁止危害环境产品的国际贸易,是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另外,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 GATT/WTO 有力地推动了贸易自由化,在关税壁垒被取消后,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技术性贸易措施以达到保护本国利益的目的,因此,技术性贸易措施成为继关税壁垒后,隐蔽且合理的重要贸易保护手段。
3.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有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 SPS )、包装与标签等。
  《 TBT 协定》对技术法规定义为“规定了强制执行的产品特性或其他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包括适用的管理规定在内的文件”。技术法规是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大多数技术性贸易措施是通过制定、批准和实施技术法规完成的。许多国家都高度重视本国技术法规的建立,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其技术法规体系已经十分完善,有效保障了其国家利益,技术法规成为貌似合理合法的贸易保护手段。
   标准是指为了通用或反复使用的目的,由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性文件。该文件还可以包括适用于产品、工艺或生产方法的专门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不同国家对于强制性技术要求的界定和实施方式是有差异的,在我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两类,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进口国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标准要求等方式,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迫使出口商遭遇贸易壁垒。
   合格评定程序是指任何直接或间接用以确定是否满足技术法规或标准中的有关要求的程序,包括抽样、检测和检验、评估、验证和合格保证、注册、认可和批准程序以及各项的组合。出于安全、健康或环保等原因,世贸组织成员国有权针对产品制定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或推荐性标准,以及确定是否符合这些技术性法规和标准的检验、认证程序,但是这些往往形成了不合理的贸易壁垒。
   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 SPS )是指那些与人类、动物健康以及植物卫生有关的措施。 SPS 包括相关法律、法令、法规、要求和程序,特别包括最终产品标准;工序和生产方法;检验、监察、认证和批准程序;检疫处理,包括与动物或植物运输有关的或与在运输过程中为维持动植物生存所需物质有关的要求;有关统计方法、抽样程序和风险评估方法的规定;以及与食品安全直接有关的包装标签要求。
   包装与标签是在产品包装、标签甚至使用说明等方面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达到影响商品市场准入的目的。目前很多国家制定了包装、标签方面的法律法规,特别是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利用商品包装标签等法规或标准给进口商品增加技术和费用负担,大大增加了产品出口成本,使出口国难以跨越技术贸易壁垒。
4.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 1 )合理性。
    各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以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类健康、环境保护等为目的,这种合理外衣使其他成员难以驳斥实施方采用技术性贸易措施。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定和实施,虽然限制了其他成员商品的出口,但也同样适用于本国的厂商,因此,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确提高了产品的性能,保护了环境和消费者的利益,促进了生产技术落后国家的生产水平。 WTO 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并不否认各国技术壁垒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只是要求技术壁垒不应妨碍正常的国际贸易,不得具有歧视性。
( 2 )复杂性。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复杂性体现在合格评定程序和执法监管程序的复杂。发达国家对很多商品规定了严格的合格评定程序和监管措施,从入境前的注册、登记、批准、认证等,到入境后的检验、监督及处罚。因为要求高、程序复杂严格,发展中国家出口商难以充分地了解与遵守这些技术性措施,事实上形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相当多的出口企业,由于不了解国外产品技术性市场准入程序和畏惧国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而不敢占领国际市场。而 WTO 允许各国根据自身特点,如地理及消费习惯等制定与别人不同的技术标准,因此 ,要证明技术标准是否妨碍正常的国际贸易并不容易。
( 3 )隐蔽性
     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其他非关税壁垒相比,隐蔽地回避了分配不合理、歧视性分歧,而且把贸易保护的实现转移到人类健康保护上,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而且各种技术标准极为复杂,往往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发达国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订等工作,掌握了主动权,为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打下伏笔。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低下,很难应对发达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
( 4 )广泛性
     目前国际上技术性贸易壁垒所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数量众多,几乎涵盖了所有商品。美国是公认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的国家,其技术标准和法规非常完备,欧盟和日本等国也很健全。
( 5 )动态性
     由于技术法规形式多样,又不像标准那样需要广泛的国际协调,所以各国充分利用技术法规的灵活性,频繁地对技术法规进行修改,使得发展中国家难以适应。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采用隐避性较强、透明度较低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给我国对外贸易造成很大的影响。我国每年遭受国外反倾销措施的出口金额仅占年出口额的 1% 左右,而遭受国外技术型贸易壁垒的出口货物金额已超过 25% ,特别是纺织、轻工、五矿化工、食品土畜、机电等行业受技术壁垒限制严重。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第一位,但是机电产品出口往往受发达国家噪声污染、电磁污染、节能性、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限制,比如美国要求出口到该国的一般电子、电器产品均要符合 FCC 或 UL 规定的一系列标准,如不符合上述标准的话,一律不准许进口。而欧盟则规定欧盟国家以外的工业品要想进入欧盟市场就必须加贴 CE 标签。我国农产品出口也受到严重的制约。比如从 2000 年 7 月开始,欧盟国家对我国出口茶叶实行新的农药最高允许残留量标准,部分农药残留标准则比原有标准提高了 100 倍以上,这意味着中国茶叶今后只有达到绿色食品的 A 级标准才能进入欧盟市场,对于农药残留超标茶叶就地封存销毁或退回原产国。据欧盟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进入欧盟的茶叶农药残留超标仍呈逐年上升趋势,形势不容乐观。传统纺织品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也不断被发达国家、甚至是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所拒绝,出口医药产品和玩具质量和安全等问题都受到严格的限制,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受到技术壁垒的影响。 日本是我国食品、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 日本国内市场大约 60% 的食品、农产品必须依靠进口。日本政府通过改制、修法、强检等手段,强化食品卫生管理,通过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中国农产品对日出口的意图十分明显,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就是日本政府针对中国农产品进口日本而设置的技术壁垒,其食品安全风险保护水平明显高于日本现有的风险保护水平, WTO 各国对该制度提出了许多疑问和意见。 大连对日出口企业非常多,海胆、海带等水产品大量出口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后,日方要求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含量不得超过 0.01 毫克 / 公斤的标准,致使我国很多出口企业遭遇出口限制,日本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农药残留问题成为制约我农产品食品对日出口的瓶颈。

三、我国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
  政府部门之间,政府、商会、行业协会、企业之间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分工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协调。
2.企业获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的渠道很少。
  很多企业很难获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行业协会和政府机构应该负责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信心沟通不畅的问题。
3.现行标准不能满足出口生产需要
  建国后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发展迅速,截至 2008 年已制定国家标准 27942 项,行业标准(已备案) 39686 项,地方标准(已备案) 22402 ,企业标准(已备案)约 150 万项,但是标准科技水平总体偏低,跟不上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与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出口企业必须依据买方的技术要求或进口国技术要求组织生产,国内现行标准很难满足出口生产的需要。
四、我国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策略
1.建立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中介机构和企业的联动协调机制,鼓励国内外产业通过政府、企业间的合作与对话,减少或化解由技术性贸易措施导致的国际双边贸易摩擦。建立有效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国际纠纷争端的工作机制,真正实现信息通畅,反应迅速。加强对 WTO 有关规则、国际标准和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动态的前瞻性研究,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2.加强信息化建设
整合信息资源,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综合平台,实现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咨询、评议、预警等,建立食品安全生产等重要产业的数据交流制度,实现信息共享与互动,增强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及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防御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3.推进标准化战略
大力推进标准化战略,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有效发挥技术标准的独特作用。加强国内外标准研究,推动采用国际标准,加大对标准制订的支持力度,加强重点行业和主要产品的标准制修订工作,缩短标准制修订周期,提升国产产品质量。
4.实施认证认可战略
健全符合 WTO 规则和国际通行做法的认证认可体系,逐步完善认证认可法规体系、认证市场监管体系、产品认证体系等。规范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实施,以对中国有利为原则依法稳步推进国际互认活动。加强国内组织协调,积极参与认证认可国际规则的制定,充分发挥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作用调动各方资源,参与国际相关活动。
5.加强基础建设
加强对企业培训,特别是 WTO/TBT-SPS 等国际规则和相关国际标准的培训,提高其运用国际规则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提升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大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以研究和掌握先进技术为手段,切实提高技术保障能力。加强质量监督技术机构建设,加快推进技术机构改革与发展,完善检测技术机构体系,提高技术机构能力建设水平,加大技术机构资源整合力度,实现技术机构在规模和技术上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在机制和功能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在运作和规范上与国际通行做法相符合。

                                          (作者单位: 刘晓洋 大连市标准化研究院)